粵港澳大灣區實行最嚴生態環保 台商:不能僥倖
中國官方18日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專章講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表示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根據綱要,大灣區要打造生態防護屏障、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以及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模式,並提到要建立環境汙染「黑名單」制度,「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環境保護歷史遺留問題」。
珠三角一帶台商從事傳統產業的仍多,包括鞋業、紡織、玩具製造等。深圳台商協會會長陳忠和告訴中央社記者,他經常告訴會員企業,不要再用關說或走旁門左道的方式應對當地環保要求,「政府在進步,要更積極融入所在地的政策」。
在東莞從事約30年製鞋業的和信泰事業集團副董事長吳坤正,對於當地勞力密集傳產的未來不太悲觀,因為兩三年前已經經歷一波嚴厲的環保政策,像是膠水、油墨、印染、電鍍、化工等具汙染性的產業「已經整治得差不多」,剩下的被集中在專區。
粵港澳大灣區強調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但吳坤正認為,不可能只有高科技產業存在,只要企業還能在稅收及創匯上有貢獻就有存在價值,「製鞋產業應不致於被逼走」。過去10年間,東莞鞋廠已經在成本考量下外移了2/3,留下的多是組裝廠,還有內陸許多小工廠配合。
深圳台協常務副會長兼特區總召黃厚生樂觀看待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表示一體化的規劃必然會在交通、關區通關整合等方面更為便利,從這個面向來看,台廠也受益,「政府的政策應該不會只給高科技產業」。
粵港澳大灣區由「9+2」城市組成,包括:廣東九市(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加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據陳忠和表示,中共廣東省委書記一月底會見當地台商代表時,曾表示鼓勵台灣民眾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