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抓碳變石油的「空氣鍊金術」 真能解決碳排問題?
Carbon Engineering網站
加拿大公司CE發明「空氣鍊金術」,可以把空氣變石油,製造出合成石油,不但有助減少石油耗竭,也能減少碳排放。神奇技術吸引比爾蓋茲等大咖金主入股,但真相到底如何?
在一個加拿大伐木小鎮的雜亂工業區裡,Carbon Engineering(CE)的創辦人、哈佛大學物理學家凱斯(David Keith),找到空氣變石油的鍊金術,打算同時解決失控的氣候變遷和耗竭的石油資源。
這套「空氣變石油」(Air to Fuels)的煉金術,是以陽光、空氣、水為原料。先用巨型風扇吸入空氣,混合用太陽光電電解水後產生的氫,提出當中的二氧化碳,濃縮後製成合成柴油、汽油或飛機燃油,可供應汽車、船隻和飛機使用。
取代傳統石油,減少7成碳排放
「空氣變石油是未來趨勢……因為它只需要生質能源1/100的用地和水,而且可以擴大規模並設立在任何地方,」負責CE商業發展業務的霍姆斯(Geoff Holmes)說,他亦強調合成石油比石化燃料減少了70%~90%的碳排放,而且更純淨。
CE這套神奇鍊金術,吸引了許多大咖投資人,包括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與油砂巨頭愛德華(Norman Murray Edwards)。今年初,全美第2大石油公司雪佛龍(Chevron)、第4大石油公司西方石油(Oriental)、和全球最大的煉焦煤生產商BHP,皆紛紛入股。
目前,CE合成石油的生產成本仍高達每加侖4美元(約120元台幣),遠高於美國現在的油價(每加侖約2.5美元上下)。但他們希望藉由擴大生產規模,以壓低成本。「這可替代生質燃料,與電動車互補,取代化石燃料,」霍姆斯說。英國《衛報》也評論這個技術「將徹底改變占溫室氣體總排放量近1/3的世界運輸業。這相當於機械化的光合作用。」
圖片來源/Carbon Engineering網站
成本是嚴峻挑戰,種樹來中和碳還更便宜
然而,CE最嚴峻的挑戰仍是成本,因為要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其實還有其他做法,例如多種樹。
「(CE)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種樹要便宜的多,」《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指出。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最新評估,人類必須在本世紀末前消除1000億~1兆噸的二氧化碳,才有機會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C內,「以目前每噸約600美元的成本,要捕捉1兆噸得花上600兆美元,超過全球每年GDP的7倍。」而這還只是捕捉的成本而已,轉化為石油或封存還有額外成本。
另外,也有人批評這樣的技術只是杯水車薪。麻省理工學院能源計劃(MIT Energy Initiative)的資深研究工程師赫佐格(Howard Herzog)直接批評:「我認為這給的只是虛假希望。」他認為CE用來捕捉二氧化碳的直接空氣採集技術(direct air capture, DAC)不敷成本效益,過於複雜,而且頂多只能消除全球每年碳排量的1%~2%。
CE使用直接空氣採集技術來捕捉二氧化碳。圖片來源/Carbon Engineering網站
捕捉10%的碳排,需要過濾3.16個大峽谷空氣
根據清淨能源科技新聞網站Cleantechnica的計算,要捕捉全球10%的溫室氣體,需要過濾250億個美國大峽谷的空氣,若退一步,只捕捉全球每年碳排量的10%,仍需要過濾3.16億個大峽谷的空氣。「過濾這些空氣的全球基礎設施,將比過去100年興建的所有石油和天然氣基礎設施,還要大百倍以上,」該網站說。
2016年《科學》雜誌上,兩位氣候學者——廷德爾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德森教授(Kevin Anderson)和挪威奧斯陸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彼得斯(Glen Peters),亦警告勿對負碳排技術(將碳從空氣中移除)抱持過高期待,這樣的技術規模有限,過份依賴將帶來「龐大的道德風險」。
「託付於未來的負碳排技術概念,之所以吸引人,乃是因為這可以延緩當下就得採取嚴格且高政治風險政策的必要性——結果是把這個責任轉嫁給下一代,」安德森說。
這樣的技術可能會帶來一種幻覺——車照開,錢照賺,日子照過,不用改變,無須陣痛。若因為相信可以捉碳就無需減排,而不大量採用再生能源,反而利用昂貴的捉碳技術來減碳,反而本末倒置了。
圖片來源/Carbon Engineering網站
此外,這個技術有個遭人批評的應用——抓到的二氧化碳,竟然是給石油公司拿來開採更多石油。石油公司將壓縮的二氧化碳灌進油井,利用壓力逼出最後一滴油,還能因捉碳而獲得減稅補貼。以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為例,官網上指出它與FuelCell Energy合作開發碳捕捉技術,在2017年捕捉了660萬噸的二氧化碳,用來提高石油和煤氣採收或進行封存。
年初剛投資CE的西方石油資深副總裁傑克森(Richard Jackson)受訪時亦表示:「CE的直接空氣採集技術具備捕獲和供應大量二氧化碳的獨特能力。這項能力將輔助西方石油公司提高石油採收的業務,並透過大規模的二氧化碳利用和封存,產生進一步的協同效應。」
押寶在負碳技術?不如不要排放
抓碳,可以做石油、養花種菜、啤酒或碳酸飲料,但能否救地球,尚待觀望。CE表示,在規模最大化下,捉碳成本可望降至每公噸100美元以下並獲利,但需要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如制定再生燃料的標準或全球碳價。但赫佐格建議:「最佳的減碳法,就是不要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