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又新專欄 – 生活中的創意減塑與減碳

簡又新專欄 – 生活中的創意減塑與減碳

 

Image by Hans Braxmeier from Pixabay

Image by Hans Braxmeier from Pixabay

自從海龜吸管影片引發全球關注後,對於塑膠如何破壞環境生態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討論度逐漸升溫。徵稅成為政府管理塑膠廢棄物的財務手段,歐美各國近年來陸續開始對一次性使用的塑膠用品徵稅。以德國為例,巴登符騰堡邦的圖賓根市決定針對商店、咖啡館與快餐店的一次性製品徵稅,此舉目的除了減少消費者使用塑膠袋的意願外,更可以平衡市政府在垃圾處理的財務支出。而英國自2015年開始徵收塑膠稅後,塑膠袋使用量大幅下降,去(2018)年更擬定於2020年提高稅金,並將規範對象擴大。

儘管減塑已經成為重要的環保行動,但「塑膠」製品並非百害而無一利,在相對貧窮、開發中的國家,例如非洲,便宜經濟實惠的塑膠反而是對抗瘧疾的重要功臣。且塑膠材料遍佈各項產業用品,例如醫療用品、汽車、各項生活用品包括眼鏡框等等,從經濟方面考量,短期之內塑膠仍是工業上不可替代的材料。事實上,禁用塑膠袋與吸管的教育意義遠大於解決塑膠污染量的問題,研究顯示即使全球停止使用塑膠袋,僅能減少0.4%的塑膠用量,唯有改變人們的生活與消費習慣才能從源頭解決問題。

創意發想或許能以另類方式達到減塑效果。近來歐美地區發起「交換杯子俱樂部CupClub」計畫,消費者「租用」可回收的杯子,在其他商店退回杯子,如此商業模式下,既可重複使用杯子,仍保有消費者習慣的的便利性。

航運業占全球貿易量比例高達八成,其燃油排放硫氣造成污染之外,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不可輕忽,預估至2050年其碳排量增長50%~250%,因此航運業的減碳行動刻不容緩。去年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MO)便達成協議,承諾在2050年碳排放量減少為2008年的50%,全球最大的船運公司馬士基(Maersk)更承諾2050年達到零碳排。以北歐芬蘭為例,境內Norespower公司便研發旋轉帆,使用風力作為推進能源,以減少原本的燃料成本與碳排量。挪威境內Hurtigruten郵輪公司則利用廚餘等生質能源以達到去除化石燃料的目標。

綜上所述,如此將商業模式稍加轉變或是將看似無用的材料,轉變其用途、作為可再利用的物資與能源,或可成為台灣在減碳過程中的借鏡之石,同時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臺中市政府低碳城市推動辦公室

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三段99號臺中市政府惠中樓九樓 | 服務電話:0422289111#10963 | 服務信箱 | 網站總瀏覽人次: 1696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