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有甜頭?不做沒訂單?大廠棍子與蘿蔔雙管齊下推永續供應鏈
Shutterstock
全球超市龍頭沃爾瑪跟匯豐推出優惠貸款,只要減碳有功的供應商就能申請;微軟要求供應商提供員工12週有薪育嬰假。為何他們要這麼做?
做好事可以拿到優惠貸款?這不是銀行對慈善機構佛心來著,而是美國超商沃爾瑪(Walmart)推動永續供應鏈的最新做法。
今年4月,這家全球最大的零售商宣布,將對減碳有成的供應商,提供跟匯豐銀行(HSBC)合作的優惠貸款。
沃爾瑪先前宣布,將在2030年之前減碳10億噸的碳排放。面對舉世矚目的「射月計畫」,龐大的供應鏈就是沃爾瑪最大的槓桿與助力。在這個新計畫中,沃爾瑪將針對供應商減碳的狀況,給予沃爾瑪「永續發展指數」評級,只要供應商能夠證明自己的減碳成果,就可以提出申請,獲得優惠低利貸款的財務報酬。此外,參加「10億噸減碳計畫」的供應商,如果減碳有成,也可以申請低利貸款。
威脅兼利誘推永續供應鏈
國際大廠要求背後龐大的供應鏈共同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全球供應鏈管理的重要趨勢。為什麼?答案很簡單,因為消費者面對「黑心企業」的容忍度愈來愈低,即便是品牌的外包商幹了壞事,這筆帳還是會算到品牌頭上。食品公司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用到黑心廠商做的原料,只好忍痛把產品下架。時尚品牌不知道,原來外包廠用的是廉價勞工,面對消費者抗議抵制很無辜。高科技廠驚覺,供應材料的上游公司排放汙水、廢氣,國外大廠客戶揚言退貨。像這樣,戰戰兢兢的好公司,管好自己正派經營,卻也可能遇到不懷好心的供應鏈,前功盡棄。
無論是消極地避免被捲入風暴,還是積極地帶領供應商走向永續經營的良心企業,造福更多人,愈來愈多企業不但呼籲、教育、輔導供應商,甚至要使出「威脅」、「利誘」的法寶,棍子與蘿蔔雙管齊下。
在沃爾瑪跟匯豐銀行的計畫問世之前,製造微量營養素的皇家帝斯曼(Royal DSM)、美國的教育出版巨擘培生(Pearson)、水處理科技公司塞萊默(Xylem)也分別因為營運流程進一步減碳或服務中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項目,而獲得優惠貸款。
不過,沃爾瑪發揮母雞帶小雞的精神,將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顧問公司麥肯錫的研究指出,在連鎖零售業中,超過8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供應鏈,包括產品製程、運送、倉儲所耗用的資源、與排放的廢棄物等處理過程。因此,沃爾瑪此舉意義非凡,有機會帶動零售業的綠色轉型。
微軟供應商要給12週的有薪育嬰假
在軟體、科技服務業中,有類似影響力的微軟,則透過供應鏈廣推員工育嬰休假福利。微軟在去年8月底公布,在未來1年中,跟供應商重新簽訂新合約時,將要求在美國擁有50個員工以上、主要為微軟提供服務的供應商,給予能進出微軟大樓或運算網絡系統的員工,至少12週的有薪育嬰假。在這段時間,他們要能領到原來的66%、每週上限1000美元(約3萬元台幣)的薪水。如果供應商不願意提供,可能就會喪失微軟的生意。不過,微軟並不強迫供應商服務其他公司時要比照辦理。
12週的有薪育嬰假,在微軟並不算什麼,因為微軟員工無論生產或是領養小孩,都有20周的有薪假期。但微軟這麼做,不是只有出於好意、或是願意登高一呼,照顧為微軟工作的供應商員工。早在2015年,微軟就已要求供應商要給員工有薪病假和假期。在漸次提升供應鏈的員工福利時,更難得的是,微軟也願意承擔因此而來、被轉嫁更高的勞動成本。這需要對人才照顧與CSR的承諾和理想,才願意負荷直接、間接帶動勞工福利的甜蜜負擔,並且在業界發揮正面的影響力。
微軟運用生意的機會,澤披看得見、接觸得到的職人。更進一步,還有許多大廠,也要求身在遠方的供應商,照顧不知名的勞工。
食品廠要咖啡農場提出善待員工的認證
例如,世界最大的咖啡產地巴西,每到咖啡收成期,農場便要雇用成千上萬的季節性臨時工。他們有的人要舟車勞頓20、30個小時,才能到達產地,還要在悶熱的環境中,1天工作10幾個小時採收、搬運咖啡。因為基礎建設不足、或是雇主便宜行事,在勞動時,他們常常只能飲用附近水井裡、未經處理的混濁生水,睡在擁擠的臨時宿舍。當地政府受困於預算與種種施政難題,很難幫上這些廉價、甚至被虐待的勞工。這些雇工的命運,只能仰賴採買咖啡的客戶們。
去年,有部分工人組織,控告麥當勞、雀巢與Dunkin’ Donuts等大戶,沒有確保採買的咖啡不是來自廉價勞工。現在,食品大廠多數都要求咖啡農場要提供認證、甚至逐一溯源到個別現場、突襲檢查採收工人的工作環境與勞動條件。不願意善待工人的咖啡農,只能坐失穩定的大商機。
想吃蘋果就得百分百綠能
在全球科技業、紡織業、製鞋業等重要產業供應鏈中扮演不可或缺角色的台灣企業,更是感受深刻。Apple要求其供應商必須百分百用綠能生產Apple產品,讓想要「吃蘋果」的台灣科技業,想盡辦法自產或採購綠能。美國知名戶外用品品牌Patagonia,也要求供應商吸收外籍勞工要付給人力仲介公司的佣金。
Patagonia的供應商、以環保咖啡紗聞名的興采實業董事長陳國欽說,品牌客戶現在不但只看環、安、衛等基本措施是否合乎標準,也愈來愈重視工廠勞工權益,要做生意就得跟上客戶的腳步。
「早晚都要做,為何不現在做?遲早要做,慢一年做可以省下3、400萬,可以省下5、600萬,但是單子就不見了?會不會這樣我不知道,可是我認為我們把自己做好。我覺得不是壓力之下,而是認同,這是必要的,」陳國欽說。
從道德勸說提升到強制要求
不光只是跟國外接單的台灣企業,為了接單而推動永續做法,即便是以內需市場的企業,也開始推動永續供應鏈。例如,沒有工廠的金融業,包括國泰金控、中國信託、南山人壽等,都陸續導入永續採購指南或要求供應商簽署CSR宣言,並且頻繁地與供應鏈開會、討論,發揮大客戶的力量,帶動產業鏈永續發展。
其中,台灣的金控龍頭國泰集團更是台灣第一家、也是全球第一家遵循《ISO 20400》永續採購指南並通過查核的金融業者,將永續供應鏈從「道德勸說」提升到「強制要求」的層級。「溝通是最大的成本,我們會跟供應商不斷溝通,真的無法達到我們的標準,就無法再跟他們做生意了,」國泰世華銀行協理林治邦分享推動永續供應鏈的經驗。
不論是用訂單「威脅」、還是用優惠貸款「利誘」,也不論你是國際供應鏈中的大廠,或是台灣本土的小供應商,所有企業都已經不能自絕於永續作為,因為落實CSR已經不是行有餘力的「選修課」,而是為了生存下去的「必修課」。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