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垃圾分類 為什麼你不該再追第二輛垃圾車?
新北市的垃圾車是沿街不停的,在空間狹小、搖搖晃晃的車上,綁著安全帶的清潔隊員必須迅速將民眾丟上來一袋袋的各式回收物,做好11類分類。「一打十一」,堪稱資源回收界的葉問。
王建棟
洋垃圾戳破台灣回收王國神話,但真正解方不是禁止垃圾進口,而是須建立國際共行的分類標準,同時檢討「第二輛垃圾車」存廢,否則還要繼續讓民眾每晚追垃圾車,但到頭來卻是做白工?
一場洋垃圾大戰,戳破了台灣回收神話。走入台灣產官學界,才發現台灣到了該結束追回收車、做假分類、吹噓高回收率的時候了。當務之急是做好分類,以及建立一套能夠跟國際接軌的標準。
針對洋垃圾入侵,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接受《天下》採訪說,「中國不要的,台灣更不可能要。」因此八月底預告修正「屬產業用料需求之事業廢棄物」的管理辦法。
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說:「中國不要的,台灣更不可能要。」然而,也不能以此為藉口,阻止分類乾淨的廢紙進口。圖片來源/王建棟攝
初步方案是針對未漂白牛皮紙、瓦楞紙及紙板,且不得夾雜非紙材質才可以進口,其餘廢紙必須通過許可才能進口。
白話來說,就是百分之百不含垃圾、做紙箱的歐美廢紙可以進口;其他如生產辦公室白紙、報紙的廢紙,則必須得到許可,否則不能進口。
但這樣的管制政策引起回收界、產業界、學界反彈。為什麼政府只允許做紙箱的歐美廢紙進口?原因就是:台灣與中國非常缺宅配用的紙箱,市場需求大,除了台灣自用,也出口到中國。
造紙公會則呼籲,僅開放部份廢紙進口只能照顧少數紙廠,會讓多數廠商無料可用,管理方法應該看整體利益,而非少數大廠商。
解方1:政策要擋的是垃圾,不是廢紙
台灣真正需要管理的,是廢紙含量少的洋垃圾入侵。
回到去年七月,中國政府公告禁止進口的是「洋垃圾」,而不是「廢紙」,所以國際市場上,垃圾含量愈少的廢紙愈來愈貴,含有垃圾的廢紙則無處可去,因此削價往亞洲各國流竄,包括台灣。
其實要管理洋垃圾很簡單。台灣最大廢紙回收業者、第一資源合作社理事主席魏進益說,美國廢品回收行業協會(ISRI)廢紙回收分會,對於美國廢紙有嚴格的分類標準,號碼愈高、垃圾含量愈低,自然價格也更高。同樣的,歐洲、日本也有類似協會與廢紙分類標準。
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彭元興建議,「直接要求進口廠商申報購買的美國廢紙號碼,就可以清楚知道進口廢紙的垃圾含量,清楚又簡單,效果會立竿見影。」政府只要按圖索驥,誰在進口洋垃圾就能一目瞭然。
所以重點不是防線有多嚴密,而是能不能擋住垃圾?
彭元興說,「環保署要求進口廢紙不得有非紙類材質,等於百分之百零垃圾,這是全世界最嚴的標準,這一定是不懂實務、不懂造紙業的,坐在辦公室想出的東西。」
政策應該擋洋垃圾,而不是擋歐美廢紙進口。一旦禁止進口,對台灣回收王國弊多於利,因為歐美廢紙與台灣廢紙能截長補短。
當過紙廠廠長的彭元興說,台灣民眾回收廢紙做得非常好,平均一張紙循環使用六、七次,但回收愈多次,纖維會愈來愈短,最後就無法再利用了。美國廢紙則剛好相反,主要使用原木製紙,紙的纖維長。
當台灣回收紙纖維愈來愈短時,適當地加入歐美廢紙,能改善纖維太短的問題,又能再循環使用,確保廢紙不斷循環再生,相當於台灣城市裡種了6000萬棵樹的森林,這是必須靠進口歐美廢紙讓它們能夠生生不息。
解方2:村里資收站,取代第二輛垃圾車
要把分類做好,必須回到源頭妥善管理。
解方可從中華民國紙包裝食品推廣協會去年針對台灣回收體制,遍訪清潔隊、回收商、處理廠的研究報告看出端倪。
總結歸納台灣回收產業的問題有:民眾分類意識不足、清潔隊沿街回收難度高,以及各地區執行方式不一,造成後端成本增加、前端努力白費。當資源回收物魚目混珠、複合材質太多,最後分類困難,價值無法提升,只能焚化。
所以改革第一要務,是重新思考「第二輛垃圾車」(資源回收車)的功能,別再讓民眾沿路追第二輛垃圾車,卻沒辦法真正做好分類,回到回收場又全部倒一起。
賴瑩瑩坦承,12年前如果沒有推動垃圾強制分類、不落地政策,可能今天回收率就沒有辦法這麼高,「但最好的全民服務未必能夠達到最佳的品質,(一般民眾)不可能在分類上面很精純或很單純,」賴瑩瑩說。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現行的沿街收集垃圾,每次垃圾車經過你家門口,你要跑步追它,對民眾來說不便,而清潔隊員在有限時間、有限的空間,很難做好分類,對於民眾與清潔隊都是一種困擾與挑戰。
清潔隊員在有限時間、有限的空間,很難做好分類,對於追車的民眾與清潔隊都是一種困擾與挑戰。圖片來源/王建棟攝
正在台灣各地推行的村里資收站,就可以取代第二輛垃圾車,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以下簡稱回收基管會)執行秘書許永興說,村里資收站的模式是由里長帶著里民共同參與分類,在定點不定時回收資源物,由里民自己收集、分類完成之後,可交給清潔隊運送與銷售,也可外售,創造的價值由里民共享,分類愈好,享受的利益就愈高。
這是一個重大觀念的改變,從服務性質變成提高回收價值與分類精準度,環保署回收基管會正在全台灣的村里設置回收站,預計今年底要達到1250座。謝和霖說,讓每個參與者都能拿到該有的利益,分類的效果就愈好。
此外,也可以鼓勵販賣者與民間團體取代第二輛垃圾車。
解方3:業者設備升級,負起回收責任
例如賴瑩瑩參觀了日本上勝町,發現靠民間團體宣導與協助民眾做分類回收,效果完全不輸給政府。上勝町民眾可以從家庭垃圾中分類出45種回收物,價值大幅提高、垃圾大量減少,而且不需要清潔隊與垃圾車。(延伸閱讀:這裡不需要垃圾車!上勝町如何靠一群爺奶 把垃圾分45類回收?)
台灣民間業者能做什麼?在台北花博展出的「循環再生──回收基金20年特展」上,台灣手搖杯業者推出了手搖杯、寶特瓶智慧回收機,只要將喝完的飲料杯或寶特瓶,拔掉吸管後投入機器內,就會自己回收塑膠杯,同時給參與回收者飲料抵用券。
這台機器已在台南市開始推展,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副執行秘書宋欣真說,這是一舉三得,一是販賣廠商負起回收的責任,也讓參與回收者得到價值,而且機器碰到不對的材質會自己退出來,確保回收與分類的品質。
解方4:支持循環經濟,抵制可分解塑膠
釜底抽薪的最後一個方法,是消費者必須支持循環經濟。回收王國碰到的最大難題,是不斷有新的複合材料被使用,最後造成分類成本大增、甚至無法回收。
走進苗栗的連泰紙業就會看到問題。以前只收手搖杯、早餐店的冷飲紙杯,後來星巴克、超商推出外帶的咖啡杯,兩種杯子外觀乍看一模一樣,回收也被放在一起。
但早餐店冷飲杯是聚乙烯(PE)塑膠原料,超商外帶咖啡杯是聚丙烯(PP),兩者是完全不同材料,偏偏人工、機器都無法分辨,最後只能混合回收,製成等級最差的塑膠原料。同時也因為回收價值太低,過去才會被回收業者棄之如敝屣,夾帶在廢紙中魚目混珠。
還有一種更可怕的,是分類編號七號的可分解塑膠(PLA),外觀很難跟其他塑膠區隔,回收混在一起會造成設備堵塞,以及其分解特性會使再生塑膠無法再利用,最後變垃圾。
使用可分解塑膠咖啡杯或甘蔗渣複合材質吸管,就比較環保?在救海龜之前,恐怕先變成循環經濟的災難。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連泰紙業副總經理連大鈞擔憂,未來PLA吸管取代塑膠吸管,數量會大增,回收成本因此大增,甚至變成做白工。
若從循環經濟觀點來看,消費者應該要抵制PLA,除非PLA使用者建立完整的循環體系。宋欣真說,無法從回收政策上規定廠商使用什麼材質,只能鼓勵民眾應該購買、使用單一材質的商品,才能透過消費反過來影響販賣者使用單一材質,讓回收分類價值更高,減少垃圾產生。
所以洋垃圾不可怕,怕的是台灣自己製造無法回收的垃圾,或讓可以回收的資源變成垃圾。
嘉義布袋青蚵嫂剝剩下的蚵殼,換野鳥尋找殘留的蚵肉飽餐一頓,最後的空殼還能拿來加工做布料。是垃圾、還是資源?關鍵是如何在每一階段都能找到價值。(王建棟攝)
這需要一層又一層的改革,從民眾、清潔隊、回收商到處理業者,每一段都做好分類、讓回收物有國際級的分類標準,做到有量、有價、有標準的回收王國。(責任編輯:吳廷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