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琉球減塑「琉行杯」共享經濟夯 背後推手是七年級帥哥
林志龍(右一)。
林志龍提供
7月起正式禁用塑膠吸管,除此之外,手搖杯才是更大的塑膠垃圾來源。小琉球於今年初推動「琉行杯」共享行動,就是想透過「共享經濟」概念來減塑。背後推手是以環保餐具租賃服務起家的青瓢。他們怎麼辦到的?
暑假到了,去小琉球看海龜吧!在南台灣艷陽下,忍不住想喝杯冰飲,但是剛看完海龜又馬上用手搖杯,難免有點罪惡感。
在小琉球許多飲料店,有種讓你喝得開心又環保的解法:共享「 琉行杯」,透過租借能夠重複使用的不鏽鋼環保杯,減少一次性紙杯與塑膠的使用量。
「這個大的是900cc,小的是500cc,都是用不鏽鋼做成的,保冷時間可以超過10小時,我自己就試過,放了一晚的冰飲,到隔天還是冰的,」這個旨在減塑減廢的活動背後推手、青瓢共同創辦人之一林志龍拿起「冰霸杯」,認真地解釋。
打造無塑島,連租金都不用付
想要參加這個環保活動,方法很簡單:消費者只要在參與店家的平板電腦上輸入手機號碼,留下聯絡方式(目前是試辦階段,連租金都不用付),每人可以租借3個杯子,5天之內可甲地租乙地還,然後營運團隊會負責將其清洗乾淨後,再分送到店家。
這個活動緣起於環保署想要將小琉球打造成「無塑島」的專案,在2018年由以環保餐具租賃服務在近年來逐漸打開知名度的青瓢,以及推廣淨灘活動的海湧工作室共同承辦,前者負責系統建置(包括冰霸杯、租借系統、清洗站的設計製作等等),後者負責在島上的實際營運,自今年2月推動以來,逐漸將減塑意識在小琉球打開。
店家打造好形象,也降低營運成本
「參加的店家愈來愈多,目前包括島上的7-11、全家等都加入,連同飲料店、書店等等加起來,總共30家店,在今年5月租借次數達到7000多個,創下新高,」外型年輕帥氣的林志龍說。
林志龍說,租借的人仍以年輕人佔多數,多半聽到這個做法都很支持;另一方面,店家本身的積極態度,也會影響租借狀況。例如,島上的慢板咖啡,老闆娘本身就會主動跟客人推銷「琉行杯」,不僅讓客人留下「環保店家」的好印象,更降低紙杯與塑膠模的使用量,等於減少了營運成本。
「在google的小琉球慢板咖啡的評論區,很多人都會提到這個,幾乎成為琉行杯的討論區,」林志龍在平板電腦上輸入慢板咖啡讓訪客看,開心地說。
從政府專案轉型為永續商業模式?
不過,這個專案也有其挑戰。雖然有愈來愈多店家與消費者支持,但佔總體的使用量仍只是1~2成而已,如何突破同溫層仍有其難度。此外,目前這是一個有政府經費支持的專案,可以透過免收租金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並減少店家的營運負擔。然而,試辦期將在8月結束,雖然他認為政府專案應該還會再繼續,但是如何讓靠政府資助的活動變成能自主生存的永續商業模式,更是這種租借模式的成功關鍵。
因此,在試辦期結束到下一期政府專案重新開始(假設有的話)的這段空窗期,他們已經計劃成立在地的非營利組織,持續推動減塑。例如,他們將在7月底推出「打怪」遊戲,串連在地商家提供禮物,除了租借琉行杯的使用者,住在當地環保旅店的遊客也可以加入,希望藉此進一步深化減塑環保的意識與行動。
「其實很多商家都很支持,」林志龍說,「但是租賃模式租金太高會讓消費者沒有意願,太低又不敷成本。」
關鍵不在塑膠,而在一次性
青瓢本身的商業模式,某種程度也反映出這種困境。2016年成立的青瓢,以提供餐具租賃服務為主,包括學校園遊會、企業活動(例如台北101登高賽)。不過,在這種活動中,他們使用的就是一般的塑膠餐具,而非高檔的不繡鋼材質,因為成本過高根本就不可能做成生意。
「其實問題不在於塑膠材質,而是一次性使用的問題,」林志龍說。
畢業於海洋大學機械系、今年31歲的林志龍,在唸書時期就開始關注環保議題。畢業後在機緣之下到北京工作,加入當地一家環保的NGO,2015年到巴黎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COP21中的外圍活動,見到當地餐具租賃服務,興起創業念頭,回台後跟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靠著家裡的資助共同創辦了青瓢,就此開始這趟很辛苦、卻很有意義的環保志業。
他們先從2016年《康健雜誌》舉辦的「康健樂活節」做起,逐漸打開知名度,因爲環保理念更容易獲得年輕學子認同,學校也成為他們主要的市場,目前6~7成生意都來自國高中的活動。例如,板橋高中就先是單一社團辦活動開始,隔年度變成全校都採用他們的服務。
兩倍工作量,卻收不到多少錢
即便如此,龐大的工作量還是難免讓他們不時感到辛苦。尤其跟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服務公司相比,對方在活動結束後把廢棄物丟掉即可收工,他們卻還得回收再清洗。此外,很多企業舉辦活動都是找承包商,外包單位往往先從成本考量,就算來詢問後,很多也就不了了之,讓他們要突圍企業市場的門檻更高,因為較難直接接觸到企業。
「最大的挫敗感在於,我們的工作是兩倍,卻收不到多少錢,」已經結婚、但尚未有小孩的林志龍說。
創業家靠數字外,更靠信念
為何不放棄?原因很簡單,因為不論從環保、或是推動改變等不同觀點出發,都是因為相信這件事的價值,而所有創業家賴以生存的,在業績數字之外,正是信念。
「真的很辛苦,但是把生活壓力放在一邊來看,還真是樂在其中,感到有些成就感,」希望今年公司能夠達到損益兩平的林志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