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1%繳地球稅、潛水課教環保 他只為了讓孩子能看見台灣海洋的美

營收1%繳地球稅、潛水課教環保 他只為了讓孩子能看見台灣海洋的美

 

陳琦恩(中上)是最早取得PADI白金課程總監的台灣人。

陳琦恩提供

台灣常被說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台灣潛水的PADI白金課程總監陳琦恩,為了讓小孩以後能有美麗的海相伴,致力於環保、海洋教育,期待將海洋帶入人們的生活。

皮膚曬得黝黑,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陳琦恩,就像生活周遭會出現的陽光憨厚型鄰居。他是「台灣潛水」的負責人,也是台灣第一個擁有全球最大潛水組織PADI(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of Diving Instructors,潛水教練專業協會)最高等級白金課程總監。2013年取得資格時,全世界僅發出60張證照,其中只有3個人會說華語,他笑說:「我是唯一會台語的。」

拿到白金課程總監證照,代表陳琦恩除了有能力訓練高階潛水教練,每年訓練的數量也必須達到一定程度。他表示,2013年開始,台灣潛水每年培養50位潛水教練,目前已累積超過400位,「我們不只提供一般的潛水訓練服務,更重要的是協助職涯發展,送很多人去澳洲、沖繩受訓,讓更多的台灣年輕人到更多國家。」

三天讓你學潛水更成為海洋守護者

除了路上淨灘,台灣潛水也會到海底下撿垃圾。圖片來源/陳琦恩提供

除了潛水專業外,陳琦恩更是「環保魔人」,3天的潛水課程中,他們會提供綠色的小包包,裡面有便當盒、環保杯、環保筷,讓學員不須使用一次性用品,徹底體驗「無塑生活。此外,課程設計穿插海洋保育的知識,還安排小型淨灘,並在淨灘後讓學員詳細填寫分類表,更清楚垃圾的危害以及在台灣的分布情形,「一般課程是讓你3天去學潛水,我們是3天讓你成為海洋的守護者。」

陳琦恩認為看見才會在乎,才會想要保護,「先到海邊、從親海開始,藉由潛水課程、海洋保育知識、海洋相關事物,學習知海,就有機會跟我們一樣瘋狂愛上這片大海!」

我的一切都是大海給我的

提到海洋,陳琦恩的眼睛總是透著閃閃的光芒,他說:「我的老婆、我的小孩、我的一切都是大海給我的。」但,少年時的陳琦恩其實一度排斥潛水。

陳琦恩的父親創辦台灣潛水時以海事工程為主,1986年華航澎湖空難時,就是他父親將飛機打撈上岸。因此,陳琦恩16歲就開始潛水,18歲參與海事工程,這卻讓他感到很厭煩,「沒有一個高中生可以接受自己每天做的工作就是跟一些阿伯在碼頭,每天看到的都是漁船、碼頭還有威士比。」

看著那些長輩,陳琦恩彷彿就能看到自己30年後的模樣。可是他不要,他想當坐在辦公室裡吹冷氣的上班族。為了離開,他選擇就讀逢甲大學經濟系,期待有天能成為銀行員或保險業務員。

但上大學後,陳琦恩才發現自己其實很喜歡水,於是他選擇加入泳隊,除了練習游泳,也一邊當救生員,一邊教小孩游泳。2003年網拍平台剛出現時,還曾兼職賣泳具,半工半讀養活自己。

大二時,陳琦恩迎來人生的轉捩點。泳隊學長有份打工機會、要找會潛水的人去清理大型魚缸,時薪2,000元,相較於教游泳一小時350元、救生員一小時150元,儘管危險性高,優渥的報酬仍讓家境不富裕的他心動不已。

因打工需求常去潛水店借裝備、租器材,潛水店老闆常問他:「怎麼不去考潛水教練?」2005年大學畢業,陳琦恩心想:「能有多難?」果然,在水裡長大的他輕輕鬆鬆就考到了。

休閒潛水也帶給他不同於過往的驚豔,他興奮地形容去石垣島看到6隻魟魚在頭頂上迴圈時,被壟罩看不到太陽的那種大自然帶來的震撼,這讓他從不喜歡,到愛上潛水。

從魯蛇到白金總監

取得證照後,陳琦恩也開始教潛水,「一開始是為了賺錢,我在大學前就是個魯蛇,沒有任何證照、沒辦法去銀行上班,唯一會的就是我爸唯一教我的潛水。」

第一年,他只有5個學生,代表一年收入大約5萬;第二年20幾個學生;第三年50幾個學生,扣掉成本後根本沒剩多少,因此他仍舊要做工程潛水,「這件事(休閒潛水)是我很喜歡的,可是你必須為了生活低頭,如果完全沒有工程,就沒辦法支持想做的事情。」

但在教學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喜歡說話、交朋友,這讓他下定決心要更努力,讓休閒潛水的收入高到不需要再做工程潛水也能生活。到了2010年,陳琦恩終於能告訴父親說:「我不要再去做工程了,我現在已能養活自己,雖然說賺沒有那邊多,可是我相信我可以賺更多,而且如果要去做工程,一定沒辦法全心投入到這個新的世界裡面!」

在他的努力之下,2008年台灣潛水就成了PADI的五星潛水中心,可以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像是提供裝備出租、提供打氣、船隻;2011年台灣潛水變成PADI的教練發展中心、2013取得白金課程總監後,隔年再升格成PADI五星職業發展中心,是台灣重要的潛水職涯培力中心。

能從小型潛水店成長成職業發展中心,和2009年陳琦恩到澳洲大型潛水店打工度假有關。他在澳洲學習超過100位教練的大型潛水店該如何經營,回台後他更努力制度化、規模化,從2011年5人到2018年有多達50幾位潛水教練,「如果沒有去澳洲,我應該還是個體戶,1個教練帶2個學生,就覺得我今天好滿足!」

但也因為去了澳洲,讓他發不出年終,還是靠朋友救急才度過。因此,陳琦恩開始注重商業模式,「我們從2012年到2017年,幾乎是每年30%以上的成長。」

豬站在風口也會飛

遇到陸客大量來台旅遊時,也因為澳洲的經驗讓陳琦恩知道如何面對為數眾多的客人。在中國十一連假黃金周,他們曾經10天內做1,000次體驗潛水,一天最高峰156次,「有句話叫做『豬站在風口上也會飛』,我覺得很幸運的是,我們做好了準備,剛好遇到一個很棒的機會,把我們吹到天上去。」

但陳琦恩並非沒有危機意識,2017年他覺得太高了,而且開始有其他潛水店削價競爭,「體驗潛水是一次性的,這種商業模式是價格競爭,客人沒有忠誠度。我不能夠改變別人殺價,但可以改變客人對我們的印象。」因此他決定讓出這個市場,改經營「潛水課程」。

陳琦恩解釋,為期三天的潛水課程,顧客通常是相信品牌才來學,價格也比較高,「從產品線分析,高價課程可以走出殺價競爭的困境」。他說,為了重新打造品牌,開始改變潛水課程,加了很多軟性的元素,比如說B型企業、企業社會責任(CSR)等,讓顧客相信每一塊錢的消費都會被用到海洋。

另一塊則是「潛水旅遊」,他們開始向英語系國家、日、韓旅客招手,「這些顧客是因為品牌知名度、千里迢迢飛到台灣來上課,忠誠度也高。」好在有這兩、三年的轉型,即便陸客來台人數驟減,今年十月來體驗潛水的來客數只有以前的10%,業績也沒有崩盤。

長期觀察整個市場,陳琦恩有感而發地說:「自由行政策不是我們可以改變的,該擔心的是:為什麼只能靠單一市場?怎麼沒有提供更好的品質?該如何讓更多人看見台灣、看見恆春的美?」

要讓孩子能看見現在的美麗海洋

淨灘後,台灣潛水會將垃圾仔細分類、做紀錄。圖片來源/陳琦恩提供

2005年開始,台灣潛水每年都會響應國際的「海洋清潔日」參與淨灘,2019年舉辦超過40場淨灘活動。在4月20日世界地球日,有400多人參加淨灘,連屏東縣長潘孟安也來支持,「這是我們最直接也最簡單的社會責任,因為這片海是每天都要去潛水的,當然希望很乾淨,還能藉由這些活動,傳遞環境知識。」

台灣潛水在國際海洋清潔日都會舉辦大型淨灘。圖片來源/陳琦恩提供

此外,台灣潛水將20%的淨利捐給海洋,把錢存到「藍色基金」,並以這筆基金執行「藍色任務」,包含海洋巴士巡迴演講(至今已有近40場,超過6,000人次);還有支持國外講者到台灣幫海洋做一些事,以及淨灘費用。

2018年開始,陳琦恩(前排右二)舉辦海洋巴士巡迴演講活動。圖片來源/陳琦恩提供

台灣潛水也參加「1%地球稅」,將1%的營業額捐給國外的海洋機構,2020年預計捐給台灣的環保組織。課程中更融入了各式環保、愛海洋的理念。(延伸閱讀:【專欄】譚璧德:用1%的收入繳「管理費」給地球 我覺得很值得!

陳琦恩坦言,以前覺得有做就好、不用急,但有一天跟朋友在聊天,朋友提到,10年後的台灣環境會變得很不好,朋友問,「小朋友幾歲可以潛水?」他答:「10歲。」

當時,陳琦恩的小孩才10個月,回答的瞬間,10年跟10歲出現連結。時光飛逝,兒子已經2歲半的陳琦恩說,「我突然驚覺,不是慢慢做就好,而是必須要快點做,否則現在很漂亮的海,10年後就不是這模樣。」

他和老婆提起這件事時,兩人一起大哭。以往兩人只專注在賺錢,現在卻發現如果環境消失了,生意不止沒了,小孩也不能開心的長大,「如果我沒有小孩,我可能不會這麼快改變。」陳琦恩說,人都是自私的,但我們的自私必須包含其他人,要影響更多人才能達到自私的目標:「讓孩子看到我喜歡的海。」

海洋,才是要全心全意服務的客人

陳琦恩開始去認識社會企業、B型企業,尋找藉由商業改變大眾的方式,「從一般公司轉型到社企,透過每一場的演講、分享,開始找到自己真正能做的事」。

分享過程,陳琦恩原以為要真心對待的是客人,後來發現,要全心全意服務的是「海洋」。他舉例,如果客人去抓海參、破壞珊瑚,他們寧可不要這個客人,「因為有更多願意支持我們的客人,我們不願意去賺任何一份違背原本價值觀的錢。」

但轉型也有陣痛期,像是陳琦恩下了政策:不能帶任何一次性餐具進公司,員工一開始卻覺得很麻煩,不斷抱怨。讓他最氣的是,有些人雖然上班不帶,可是出去的時候還是會使用,「我覺得你雖然表面上服了,可是你內心其實還是不能接受。」

生性樂觀的他認為,如果溝通一次不行,那就溝通兩次,一直講到讓員工能打從心裡去接受。曾有離職的員工表示:「我以前不是這麼在意環保,感謝台灣潛水,改變了我,現在很多事情都會以海作為考量,我也跟其他人一樣變成一個環保狂熱者。」這讓陳琦恩感動不已。

成立台灣潛水學院 培養海洋經營者

2019年6月,陳琦恩舉辦「環台潛旅:台灣潛水報導及寫作計劃」,邀請知名潛水書作者西門・普里德莫雷(Simon Pridmore)夫妻來台潛水環島,一個月內從東北角到恆春,再到蘭嶼、澎湖、小琉球、綠島,希望普里德莫雷能寫出一本屬於台灣的潛水書,讓更多外國友人知道台灣潛水的美。

過程中,陳琦恩卻發現台灣旅遊產業的問題:潛水很好、住宿很好、食物很棒,可是沒有串聯。普里德莫雷建議,若想要做高端的客人,需要有套裝行程,將吃喝玩樂全包辦。此外,還需要夠了解生態環境、夠專業的潛水導遊,才有機會和其他地方競爭。

因此,陳琦恩下一步決定往環保旅宿業發展,也預計在2020年成立台灣潛水學院,希望藉由更多培力計劃,例如邀請泰國、菲律賓的講者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國際上需要的潛水教練該具備哪些條件,以提升服務品質,「學院裡面會我也講B型企業、CSR,讓每個人從這裡出去都是好的種子,就有機會改變台灣的產業鏈」。

為了孩子,也為了台灣,熱愛大海的陳琦恩不斷轉型,尋找到未來的方向,「我希望訓練出來的不只是潛水教練,而是海洋的經營者,能夠為大海講話,且能夠影響更多人愛海。」

 

臺中市政府低碳城市推動辦公室

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三段99號臺中市政府惠中樓九樓 | 服務電話:0422289111#10963 | 服務信箱 | 網站總瀏覽人次: 1697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