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字典》公布「氣候緊急狀態」為2019代表字 標誌人類存活已到關鍵期
Shutterstock
「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取代「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升級為「全球熱化」(global heating)...,國際主流媒體描述氣候危機的用字愈來愈強烈,但2018年全球的碳排放和溫室氣體濃度卻不減反升。面對氣候緊急狀態,我們還有多久能準備?
台中市長盧秀燕2019年11月中收到環保署來文,表示台中火力發電廠依法得放寬10%燃煤許可,從1104萬公噸放寬至1200萬噸。盧秀燕11月26日向中央抗議:「環保署成立的目的要維護環境、保護人民健康,怎麼可以大開環保倒車?」
盧秀燕說:「只要我在,『煤』得商量。」對此,台電公司回應,中火逐年減煤,2019年減了近300萬噸,創單一年度減煤紀錄,盼中市府能看見台電的努力,不要真心換絕情。
在台中市政會議上,經發局提出台中市「光電倍增、離岸風電」的再生能源發展現況報告,目前中火燃煤占全國發電量約3成,6年後全台的燃煤要從46%降至27%。經發局長張峯源表示,台中也應該順著總比例調降,「減煤、不用煤是全球主流趨勢」。
碳排放、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加
The 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2015 圖片來源/President of Russia
主導全球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的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各國領袖於2015年簽署時,承諾要在本世紀末控制全球升溫在攝氏1.5度之內,最高不能超過攝氏2度。若要做到,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評估,全球的二氧化碳淨排放量必須維持「淨零排放」,等於排放到大氣的二氧化碳總量,必須等於移除總量。
但,聯合國環境署11月26日發布的年度「減排缺口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顯示,2018年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創新高、達553億噸,比2017年的535億噸高出許多。報告中警告,到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溫度將上升攝氏3.2度,這將導致災難性的天氣,例如更致命的熱浪、更頻繁的洪水與乾旱。
若想避免極端氣候導致的災難,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en)表示,未來10年,平均每年要減少排放7%的溫室氣體。2030年起,全球每年需要再減少排放150億噸二氧化碳,相當於歐盟、印度、俄國和日本每年加起來的排放量。
可是25日發布的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年度「溫室氣體公報(Greenhouse Gas Bulletin)」指出,二氧化碳在全球大氣中的濃度在2018年達到407.8ppm,比2017年的405.5ppm高出2.3ppm,甚至比過去10年的年平均增幅都還高。「雖然全球已對巴黎協議做出承諾,但溫室氣體濃度並沒有減緩的跡象,更不用說下降,」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說道。
2019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將在12月2日至13於西班牙馬德里舉行,屆時溫室氣體公報和減排缺口報告也將成為討論焦點。
《牛津詞典》年度詞彙:氣候緊急狀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面對這樣的情況,《牛津字典(Oxford Dictionaries)》將「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列為2019年度代表字。氣候緊急狀態的定義是指「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以減少或停止氣候變遷,避免因此造成的可能不可逆轉的環境損害的情況」。
《牛津字典》年度詞彙的選擇標準是「一個詞語或表達方式,其用法能反映過去一年的社會風氣、情緒或關注點,且可能具有持久的文化意義。」《牛津字典》編輯凱瑟琳・康納・馬丁(Katherine Connor Martin)發現,和氣候相關的問題貫穿了他們研究的所有詞彙,「這反映出,在2019年這是英語世界真正關注的問題。」
另外,根據擁有數億書面英語單詞的數據庫牛津語料庫(Oxford Corpus)統計,自2018年以來,「氣候緊急狀態」一詞的使用到2019年9月增加了100倍。而「氣候」是與「緊急狀態」最常出現在一起的組合,是第二常見的「健康緊急狀態」的3倍。根據《牛津字典》研究,這是因為人們在表達有關氣候的資訊和想法時使用的語言明顯變多,這也和2019年氣候緊急狀態增加有關。
馬丁認為,這同時也顯示《衛報》(The Guardian)等新聞媒體用詞上的深思熟慮,它們決定用「氣候緊急狀態」或「氣候危機」而不是「氣候變遷」來表達形勢的緊迫性;我們的環境不只是全球暖化,甚至是進入了「全球熱化」(global heating)。「當我們考慮所有可能性時,確實發現有一種貫穿全年的敘事,是圍繞與生態問題有關的詞彙展開的,」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