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den Strategy Institute, LLP;翻譯:鍾宜珈
引用來源:
https://www.eco-business.com/research/mitigating-social-impact-in-a-low-carbon-singapore/
『參考要點』:新加破正全力地邁向低碳社會,不過氣候變遷也造成了一些社會影響,包含了:房屋流離失所、自然災害造成生命的損失、貧困和飢餓等,目前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趨勢正在逐步增強,而加拿大、中國、德國、印度、日本和歐盟等國家也重申對《巴黎協定》的承諾,美國的80多名市長也已確定將繼續遵循巴黎協定的準則,以共同因應氣候變遷。
英國已將「清潔成長(Clean Growth)」作為工業策略的核心,甚至在2020年2月,川普政府也宣布加入「一萬億棵樹倡議(One Trillion Trees Initiative)」。雖然亞馬遜(Amazon)、雀巢(Nestlé)和聯合利華(Unilever)等公司已設定了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目標,但微軟(Microsoft)於2020年2月宣布將在2030年左右邁向「負碳(Carbon Negative)」,並清除該公司自1975年成立以來排放的所有碳。其他公司像是:歐特克(Autodesk)、彭博社(Bloomberg)、惠普(HP)和客戶關係管理軟體服務提供商(Salesforce),也正在研究新興技術,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氣候變遷考量(Climate Change Considerations)」迅速地成為新加坡國家發展的基石,新加坡已承諾無條件地將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從2005年的基準降低36%,並在2030年前使碳排放量達到最低值,新加坡在緩解氣候變遷的努力上,也包括了:將能源轉化為天然氣發電、投資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實行碳稅(Carbon Tax)、控制車輛數量,就像投資公共和共享交通網路的發展一樣。
新加坡的金融部門也正在減少對煤炭相關業務的支持,轉而支持「綠色債券(Green Bonds)和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投資(ESG investing)」。此番作為既有政府的主導,也有一些自發性的運動,主要是鼓勵新加坡人民,能夠提高能源效率和減少浪費。為了因應氣候危機,新加坡正在投資「再造林(Reforestation)」、修建海堤和恢復紅樹林以保護其海岸線,並透過升級水道基礎設施,來提高承洪韌性(Flood Resilience)。
儘管我們都熟悉氣候變遷的社會影響,包含了:房屋流離失所、自然災害造成生命的損失、貧困和飢餓,這些影響都會變得更加普遍,但卻鮮少有研究探索「低碳替代品(Low-Carbon Alternative)如何加劇社會脆弱性(Societal Vulnerabilities)」。
關於新加坡可能轉型到低碳經濟的設想,我們預計會有更高的排放稅(Higher Emissions Taxes)干擾,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投資增加,電動汽車等綠色技術的普及,以及循環經濟的成熟等,都可能導致新的法規、新的規範、新的應用,甚至經濟的根本性重組。
在資本市場上,散戶投資者可能不夠聰明,無法利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投資。如果能源生產商因為碳抵換(Carbon Offsets)而承受更高的成本、因為過度污染(Excessive polluting)而被罰款,或是在改變能源結構時,面臨擱淺資產(Stranded Assets)的減值費用,那麼依賴穩定股息的收益來維持收入的當地股東,可能會發現其退休計畫受到影響。
能源轉型方案需要策略性地將資金重新分配給新興技術、經營方法和商業模式,要從根本上改變全球能源供應鏈(Global Energy Supply Chains),例如:在回收塑膠產品和輪胎的燃料物流中,將廢棄物轉化為能源(Waste-to-Energy Conversion),以及分配資金給等待開發的新市場。
低碳經濟將需要上游和下游的新技能,未來的「綠色工作(Green Jobs)」,包括:太陽能工程師、能源合約分析師、永續發展總監、廢棄物營運經理,以及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和法規評估員,可能都會取代化學工程師或煉油廠營運主管,這些積極規劃新能力的部門,與那些造成結構性失業、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有所不同。
消費者將有機會作為太陽能生產者進行參與且可將其出售給電網。技術欠佳或冷漠的公民、忙於處理麵包和奶油問題的普通工人、缺乏意識或知識的老年人無法看懂先進電錶、瞭解自己的電費帳單、消費模式或是建立賣方合約,可能就無法完全地作為消費者及生產者的身份來進行參與。
減少物質消耗的新文化規範(New Cultural Norms),可能會影響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儘管企業和消費者不得不因應這些變化,但是努力適應和生存的社會群體,將變得特別脆弱。在可再生資源達到最低的有效規模或是能源生產商的碳稅轉嫁給消費者之前,能源成本很可能會在短期內成長。
在已經難以維持生計的個人和家庭中,水電費佔每月支出的比例將會更高,最需要升級到更節能的家庭可能負擔不起這些設備。隨著能源成本的上漲,也會導致基本的商品、服務、運輸、食品的價格上漲以及通貨膨脹。由於碳抵換會消耗耕地,這也可能會變得更嚴重,影響著農產品的供應。
另外像是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汽車、太陽能電網、智慧建築和房地產管理技術(Estate Management Technologies)可能也會伴隨著強制性能源標籤計畫(Mandatory Energy Labelling Schemes)、碳稅及新汽車排放標準的更新。有些用戶可能對這些知識不夠了解,以致於無法使用它們。如果大力地推動電動汽車或低排放汽車,無法負擔得起汽車升級費用的駕駛可能也會發現到他們的生計受到威脅。規模較小的本地企業需要承擔更高的能源成本,同時還要因應能源政策中的新復雜性(New Complexities),可能會發現其利潤受到影響且變得無關緊要。
隨著新加坡的政策、技術和規範引領我們邁向低碳的未來,我們可能需要為轉型期間,無意中造成的社會破裂做出計畫(雖然市場力量在最初的階段,將無法防止這些脆弱的社群跌入此裂縫中)。
透過社會責任企業、社會部門組織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對於確保全面的公共傳播(Public Communications),展開了促進節能行為的運動(Energy-Saving Behaviour)、同伴支持網路(Peer Support Networks)、援助方案(Aid Packages)、贈款計畫(Grant Schemes)、學習和培訓方案(Learning and Training Packages)、變更管理支持(Change Management Support)和替代途徑(Alternative Pathways)變得至關重要,可用以保障弱勢群體。新加坡有機會再次展示其領導能力,以推動未來低碳的包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