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1993年《生物多樣性公約》 至今成功保育48個物種免於滅絕

研究:1993年《生物多樣性公約》 至今成功保育48個物種免於滅絕

 

2020年09月15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國際期刊《保育通訊》(Conservation Letters)一份新研究顯示,1993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生效至今的保育工作,已讓多達48種鳥類和哺乳類免於滅絕的命運。

 

 

美國加州神鷲。圖片來源:B W(CC BY-NC-ND 2.0)

這份由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和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團隊主持的研究發現,若沒有再引入計畫、動物園保育工作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保護,伊比利亞猞猁(Iberian lynx,學名:Lynx pardinus)、加州神鷲(California condor,學名:Gymnogyps californianus)和姬豬(Pygmy hog,學名:Porcula salvania)都會滅絕。

若無生物多樣性公約 瀕危物種滅絕速度可能高出4倍

研究估計,若不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於1993年生效,這段期間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將高出3到4倍。

1993年迄今,仍有15種鳥類和哺乳動物物種已經滅絕或極可能滅絕。但是研究人員說,有28至48種鳥類和哺乳動物被從滅絕邊緣救回,像是波多黎各鸚鵡(Puerto rican parrot,學名:Amazona vittata),1975年僅剩13隻野生個體,最後透過加勒比島上國家公園的再引入計畫而免於滅絕。原生族群在2017年被颶風摧毀。

在蒙古,普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學名:Equus ferus przewalskii)於1960年野外滅絕,幸好90年代初的再引入工作繁衍出一個穩定的野生族群,現在約有760頭在草原上漫遊。

 

 

瀕危鳥類波多黎各鸚鵡。圖片來源: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 (CC BY 2.0)

研究顯示阻止物種滅絕非天方夜譚

國際鳥盟首席科學家、研究發起人布查特(Stuart Butchart)博士說,研究結果顯示,防止物種滅絕是做得到的,而且是保持地球健康的關鍵,也帶給其他物種的保育工作希望。

研究人員利用全球137位專家提供的族群規模、趨勢、威脅和保育工作資訊,從1萬7046種鳥類和哺乳類的清單中篩選出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81種物種,接著用這些資料來計算每個物種在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滅絕的可能性。

研究人員發現,保育工作已經阻止21至32種鳥類,以及7至16種哺乳類免於滅絕。

研究中分析的鳥類主要受益於外來種控制、動物園保護和棲息地保護,哺乳類則因立法、引入和動物園保護而免於滅絕。

 

 

伊比利亞猞猁。圖片來源:Steve Slater (CC BY 2.0)

保育工作雖有成  過去50年動物族群仍減少近7成

研究也發現某些物種狀況很糟,像是極度瀕危的加灣鼠海豚(Vaquita,學名 Phocoena sinus),嚴重受到非法捕撈的威脅。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0日也發表報告警告,自1970年以來,動物族群平均減少了68%,但保育工作有其效果。

聯合國下週發表的第5份「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 the fifth edition, GBO5)報告將說明政府是否達到了2010年協議的保育目標,包括防止已知瀕危物種滅絕。

雖然一般認為目標並沒有達成,但國際鳥盟科學家認為,從他們的研究結果看來,應鼓勵各國政府重申其下個10年的保育承諾,並稱之為「自然版巴黎協定」。

文章來源: https://e-info.org.tw/node/226831

臺中市政府低碳城市推動辦公室

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三段99號臺中市政府惠中樓九樓 | 服務電話:0422289111#10963 | 服務信箱 | 網站總瀏覽人次: 1696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