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Covid-19)促使人們思考新興傳染病與自然生態破壞的關聯,如今終於有了更進一步的科學證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小組(IPBES)昨(29日)發表「疫情報告:逃離瘟疫世代」(#PandemicsReport: Escaping the 'Era of Pandemics')報告,指出人類對待自然的方式在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未來的疫病大流行,比起武漢肺炎將更頻繁地發生、造成更多人死亡,並對全球經濟造成更大的破壞。而要扭轉這一切,則仰賴我們對待這次疫情的態度徹底翻轉(transformative change)。
IPBES為聯合國旗下研究機構「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今年7月緊急針對武漢肺炎疫情召集科學家舉辦遠距研討會,並在昨天的線上記者會上公開報告成果。
科學家示警 動物身上有85萬種未知病毒可能感染人類
撰寫該報告的「環保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主席、IPBES研討會主席達薩克(Peter Daszak)表示:「關於武漢肺炎的大流行或任何現代大流行的原因,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
「造成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人類活動,同樣加劇了傳染病大流行的風險。」達薩克說。
共同發布報告的22位科學家表示,武漢肺炎是自1918年流感爆發以來第六次大流行,而所有大流行都是人類一手造成的——所有針對環境的非永續開發,例如森林砍伐、農業擴張、野生動植物貿易和消費,都使得人類與野生動物或家畜身上所攜帶的疾病,有更密切的接觸。
科學家們警告,哺乳動物和鳥類身上,估計存在著170萬種未知病毒,其中多達85萬可能會感染人,就像新型冠狀病毒一樣。
此外,在人類社會中每年大約會出現五種新疾病,其中任何一種都有可能在全球造成流行。
去年,IPBES在定期發表的全球評估報告中提到,地球3/4以上的土地已經因人類活動而嚴重退化。評估提到,目前地球上1/3的土地面積和3/4的淡水被農業吸收,人類的資源利用在短短的30年中增長了80%。
預防更甚於疫苗 強化保護區、維護生物多樣性 擺脫瘟疫世代
科學家表示,只要強化保護區功能,並採取措施以減少人類活動所導致的生物多樣性喪失,就能大幅度降低大流行的風險。也就是說,這將減少野生動植物與人類之間的接觸,並有助於避免新的病毒擴散。
達薩克說:「我們其實還有更好的預防措施,但我們現在卻很大程度地忽略了它。我們停滯了,我們仍然只嘗試透過疫苗和治療手段來控制疾病。我們可以擺脫瘟疫時代,但是除了做出應對之外,我們還需要更加重視預防。」
科學家說,在疫病出現後,「一切照舊」的方法是一條「緩慢而不確定的道路」,還可能威脅到生物多樣性。
科學家估計,對付大流行要花費的成本,可能是預防大流行所花成本的100倍。
一份非比尋常的報告 IPBES緊急提出最新科學證據
IPBES由130多個成員國政府組成,常被外界比擬為生物多樣性領域中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同樣替人類社會敲響警鐘。
IPBES為各國決策者提供客觀的科學評估,包含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相關知識、生態系統及其對人類的貢獻,以及保護並永續利用這些自然資產的工具和方法。
IPBES發布的這份報告,匯集了多個跨領域專業,包含流行病學、動物學、公衛領域、疾病生態學、比較病理學、獸醫、藥理學、保育醫學,與數學模型、經濟學、法律與公共政策等;然而,該報告目前僅獲得與會專家學者的背書(點此看專家名單),接下來還需取得IPBES全體會員國的承認。
IPBES執行秘書拉利高德利(Anne Larigauderie)說:「 武漢肺炎大流行凸顯了科學和專業知識對於決策的重要性。儘管這不是典型的IPBES政府間評估報告,但它是一份非比尋常、經過同儕審查的專家出版物,代表世界上一些頂尖科學家的觀點,具有最新的證據,並於時間限制下產生。」
科學家呼籲:設政府間疫病預防委員會 防堵下一個新興疾病
科學家透過報告建議,建立一個政府間疫病預防委員會,為決策者提供有關新興疾病的最佳科學進展和證據;並評估潛在的經濟影響。成員還將協調設置全球的監測機制。
各國還可以根據國際協議來訂定相互同意的目標或指標,並對人、動物和環境帶來三贏局面。
該報告也呼籲各國做出改變,減少會導致疫病大流行的消費型態、農業擴張和貿易,例如對肉類消費、牲畜生產和其他增加大流行風險的行為徵稅。
【報告中的關鍵數字】
一、8~16兆美元
COVID-19 大流行的成本。成本當中包括3至6個月期間,維持社交距離、旅遊限制的5.8~8.8兆美元(約新台幣166兆~252兆元)成本。(占全球GDP的6.4%至9.7%)
二、大於1兆美元
大流行一年可能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估計值。
三:530億美元
2014年西非伊波拉病毒(Ebola)疫情的造成的經濟影響。
四、70~180億美元
2015~2017年,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區茲卡病毒(Zika virus)疫情的成本。
五、780~910億美元
用於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年度總資產配置。
六、大於70%
有超過70%新興疾病(例如伊波拉病毒、茲卡病毒、立百病毒)是由動物中所發現的微生物(即人畜共通病原體)所引起,這些疾病由於人類與野生動物、家畜接觸而散播出去。
七、幾乎100%
幾乎全部的大流行,例如流感、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武漢肺炎,都由人畜共同傳染病造成。
八、高達170萬
是目前在哺乳類動物和水鳥身上「未發現」病毒的預估數量,這些宿主最常被判定為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源頭。
九、少於2000
目前已從這些宿主中分類出的病毒多樣性(等於僅有不到0.1%的潛在人畜共通傳染病病毒風險已被發現)。
十、54~85萬
有可能傳染給人類的病毒預估數量。
十一、24%
陸域野生脊椎動物物種進入全球貿易市場的比例。
十二、1070億美元
2019年全球「合法」野生動植物貿易總值。過去15年(自2005年以來)翻了5倍,自1980年代以來增長為原來的20倍。
十三、70~230億美元
全球「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的年產值。(註:數據尚不完整)
十四、 大於400
過去50年來,出現在人類中的微生物(病毒、細菌、單細胞生物、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其中70%以上源於動物,且以野生動物為主。
十五、至少6次
自1918年大流感以來發生的大流行次數,3次是流感病毒引起,另外3次則由愛滋病毒/愛滋病(HIV / AID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武漢肺炎所引起,且頻率越來越高。
十六、3%(約3500萬公頃)
1992~2015年全球農業面積增加的面積,其中絕大部分原本是熱帶森林。
十七、10億公頃
全球到2050年以前估計已開墾的土地面積
十八、>30%
肇因於土地利用變化、農業擴張和城市化而產生的新興傳染病。
十九、75%
源自天然或天然衍生化合物的已核准抗菌藥物。
二十、1200萬
估計的真菌物種數量,其中一種即為青黴素的來源,用以控制細菌感染並促成醫學革命。
二一、550億美元
H1N1新型流感疫情對全球旅遊業造成的經濟損失。
參考資料
- 法新社(2020年10月29日),Nature loss means deadlier future pandemics, UN warns
- 聯合國(2020年10月29日),Reduce risk to avert ‘era of pandemics’, experts warn in new report
文章出處:https://e-info.org.tw/node/227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