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報報導,一份發表在《自然永續性(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的研究顯示,除非食品產業迅速改革,人們的飲食方式和生產方式有所轉變,否則未來幾十年全世界將發生大規模的生物多樣性喪失,到2050年,將近90%的陸地動物可能失去部分棲息地。
研究發現 非洲、中南美洲生物多樣性流失特別嚴重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利茲大學學者威廉斯(David Williams)表示,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到2050年,數百萬平方公里的自然棲息地可能會消失。
「整體來說,要拯救全球的野生動植物,就需要改變我們的飲食及其生產方式。」威廉斯說。
該研究計算出現今不斷擴張的糧食系統將如何影響生物多樣性,並發現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部分地區損失特別嚴重。
另一位主要作者、牛津大學學者克拉克(Michael Clark)表示,一般性保護策略有其必要,像是建立新的保護區或立法來保護特定物種,但這項研究強調的是減少生物多樣性壓力(如農業擴張)的重要性。
作者:僅靠單一方法不夠阻止棲地流失
該研究考察了在特定地區或國家進行大幅度改變的潛在影響,包括減少肉食、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提高作物產量以及國際性的土地利用規劃。
作者說,這些多元的方法使政策制定者能夠確定哪些變化能在他們的國家或地區帶來最大的效益,例如,提高農業產量可能帶給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生物多樣性巨大的效益,但是對單位產量已經很高的北美洲的效益就有限。
相反地,在北美,改採更健康的飲食習慣會帶來很多好處,但在肉類消費量低且糧食不安全程度高的地區,這種做法可能不太適合。
克拉克說:「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全方位實踐這些改變。僅靠單一方法是不夠的。但是透過全球協調迅速地行動,到2050年應有機會供應全球人口健康的飲食,而不至於造成重大的棲息地損失。」
文章原網址:https://e-info.org.tw/node/228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