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在國際上已不是紙上談兵的概念,而是能實際掌握的多元商機,且各類型機構都能利用債券工具進行籌資。金管會新發布的「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除了更豐富綠色金融的內涵,也宣示綠色金融除了導引減碳資金,更是促進金融穩定的法寶。
金融是經濟永續發展的血液,藉由綠色金融的推動,可讓社會中更多的血液和養分導引到永續發展的綠色經濟技術。國際間綠色金融發展已行之有年,早期著重於推動綠色投融資或發展綠色債券,以及鼓勵金融機構簽署遵循自願性綠色投融資準則,引導金融市場支援綠能產業發展。
基此,金管會持續邀集學者專家檢討推動綠色金融政策得失,並比較國際發展現況,在前述「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基礎上,提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作為我國綠色金融最高指引方略,核心策略包含:有效資訊揭露促進適當的企業決策、驅動金融業因應氣候變遷之風險並掌握商機、運用市場機制引導經濟邁向永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此方案雖名為綠色金融,但實際涵蓋之範圍已符合當前國際新趨勢,拓展至永續金融之範疇,未來也可能視今年狀況調整方案名稱及推動事項。再者,今年初國際結算銀行(BIS)發表綠天鵝報告,說明氣候變遷對全球金融穩定的衝擊與嚴重性。這也是為何在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中特別提到,未來將要求上市櫃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加強氣候資訊的揭露,甚至研議金融業進行氣候壓力測試的可行性。
就國際金融商機觀察,可以發現各種多元的融資工具陸續運用在綠色或永續發展,諸如綠色信貸、綠色債券、責任投資,甚至現在非常熱門的ESG概念大行其道,相關的投融資商品甚至指數,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實務上,國際金融市場除了既有的綠色融資、資產證券化商品、綠色保險與碳交易平台等綠色金融服務與商品外,現正發展綠色金融科技(Green FinTech),從群眾募資、新能源共享市場、人工智慧、行動支付,甚至運用最新的區域鏈技術發展綠色金融,已逐漸呈現豐富的生態系雛形。
掌握多元商機GSS Bond發行規模逾3,000億歐元
以近來國際間最廣為討論的綠色債券為例,目前已經進化到涵蓋綠色、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債券(Green, Social and Sustainability Bond)的永續債券範疇,一般簡稱GSS Bond。就發行總規模觀察,從2015年到目前為止,GSS Bond大致呈現明顯且穩定的上升趨勢,2020年至今已有超過約當3,000億歐元的規模。
進一步就這些債券的發行特徵分析,就債券類別言之,傳統綠色債券的百分比逐漸下降,而社會責任債券與可持續發展債券的比率則逐漸上升,尤其以後者更為明顯;就債券的發行者觀察,公司、金融機構與國際機構、次主權或政府機構(Supranationals, Sub-sovereigns and Agencies, SSA)各有千秋,2020年至今則以SSA呈現大宗〔詳見圖1〕。足見綠色金融在國際上已經不是紙上談兵的概念,而是實際能掌握的多元商機,且各類型機構都能利用債券工具進行籌資,就地域別而言也已經拓展到各個區域,可說是國際公認的「金」商機。
綠色金融已經成為全球發展趨勢,作為金融資源分配者的金融機構,可以從更高的角度著眼,更廣的角度著手。除了初級市場(Primary Market)業務發展端的投融資扶持綠能產業、協助國家能源轉型並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之外,亦可從次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角度切入,積極思索如何接軌國際制度、強化資訊揭露,以提升市場透明度,吸引更多投資人加入來分散風險並活絡綠金市場,透過初級市場與次級市場的相輔相成,一來引導企業落實永續目標,二來疏導市場充斥游資,同時也為後代子孫奠立永續發展之基礎。
金研院40周年慶持續助力台灣綠色金融
主管機關也積極促成此事發展,金管會主委黃天牧11月24日表示,預計在2021年底前確定台灣產業結構中「真正的綠色與永續」定義,上市櫃公司將被要求揭露統一定義的永續環境活動,供國際投資人參考。金管會也將建立永續金融整合平台,統計包含投資、放款、保險與其他金融商品數據,作為後續辦理永續金融評鑑依據,期望促進金融機構積極落實永續金融相關業務。
即將在2020年12月歡慶40歲生日的台灣金融研訓院,一路走來,陪伴著台灣金融機構與無數從業人員走過金融現代化、自由化與國際化的歷程,不曾缺席,在略有所成的當下也即將邁入為下一個40年奠基的轉型關卡。
新聞出處: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1888601?redirec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