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一片與丹麥國土大小相當的原始熱帶森林遭到破壞——隨著氣候變遷加劇、生物多樣性下滑,世界各國對造林的重視程度隨之提高,不過該如何避免在錯誤的地方種植錯誤的樹種?科學家今年擬定一份「造林十大黃金守則」(10 Golden Rules for Restoring Forests),幫助民間、企業和決策者,讓造林效益最大化。
氣候變遷和棲地消失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人類活動讓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加速釋放到大氣中,導致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自然棲地的消失更是不曾停止,儘管世界各國致力阻止,仍持續惡化。
造林,復育近期消失的森林,不僅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還能從大氣中清除大量二氧化碳,抗衡氣候變遷。然而,當人們在錯誤的地方種植錯誤的樹種,很可能弊大於利。
一份由英國皇家邱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簡稱邱園)和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GCI)領軍的最新研究,彙整「造林十大黃金守則」,藉由這十項要點,可以恢復全球數億公頃的森林,並為人類和地球提供長期有效的利益。
一、現有森林優先保護
每年都有數百萬公頃的森林遭到破壞,隨之而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則難以透過造林來抵消。這些遭破壞的森林往往需超過100年才能復育;因此,在種植更多樹木前,現有的森林應優先保護。
政府和企業應規劃和建立更多的保護區,來保護現存的森林;並立法禁止濫伐森林。同時,在地社區可集中力量處理森林砍伐的主要因素,例如火災及過度畜牧。
二、與當地居民合作
若要造林計畫成功,與當地居民的合作就不可或缺;缺乏當地的合作夥伴,往往是造林計畫失敗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與當地居民合作不僅能促使造林計畫獲得長期成效,還能透過整備土地、植樹和維護森林等勞動,為當地社區創造就業機會,並為那些以永續森林作為發展目標的企業提供商機。
三、盡可能復原生物多樣性,達成複數的目標實踐
造林計畫應旨在達成多項目標,例如減少碳排放、保護物種、為當地社區帶來經濟價值或提供生態系效能(例如穩定水資源系統)等。值得注意的是,若能恢復生物多樣性,要達成上述目標將更加容易。
就恢復生物多樣性的觀點而言,訂定長期的原生造林計畫或重建過去既有的森林,遠比僅僅種植生長快速的樹種更為有效。
此外,原生造林計畫還可以捕捉更多碳排放,增進生態系服務(例如防洪),並提供各式各樣的工作機會(例如能永續收穫的森林產品和生態旅遊),使當地社區在經濟層面上受益。
四、選擇適合的區域復育森林
造林的最佳地點是先前就孕育過森林的土地,且必須避免草原或濕地等非森林地,因為這些地貌已發揮固碳效用,尤其是土壤中的碳。
需特別注意的是,若選擇已在進行農業活動的地區推動造林計畫,恐導致其他森林地遭到砍伐。
此外,將已復育的森林地相互連結,或擴展到現存的森林,能幫助新生森林地自然更新,並擴大現存森林的規模,進而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
最後,也可根據生態系所提供的地貌或效益,來決定造林的地點,例如休憩場所、野生動植物棲地、乾淨空氣或遮蔭等條件。
五、盡可能以天然林進行復育
天然造林,意謂著天然森林在廢棄的土地或劣化的森林地上重新生長,這樣的做法比人工造林更具經濟效益且有效。自然再生的天然林,固碳力是人工林的40倍。
此外,這種自然方法最適合輕度劣化的森林地,或是附近有種子源的現生森林。
六、選擇能讓生物多樣性最多樣的樹種
當大自然無法自然復育,需要人工造林來復育林地時,選擇合適的樹種至關重要。
人工造林時應混用多樣樹種,盡可能多用本地的原生物種;並在可行的條件下,使用稀有和瀕危物種。
由多樣樹種組成的森林,更能保護生物多樣性,並為野生生物創造棲地、吸引種子傳播者和授粉者,也更有抵抗力應付疾病、火災和極端天氣事件。
此外,最適樹種也要能與其他生物共構互利關係,例如真菌、授粉者、和種子傳播者。會佔據天然棲地的入侵種則應當排除,否則反而與原生種競爭、降低生物多樣性,且使水資源更難取得。
七、使用能適應氣候變遷的樹種
使用具有適當遺傳多樣性程度的樹木種子或幼苗非常重要,如此一來,才能確保他們適合所種植的區域或當地氣候。這樣的做法能提升造林對蟲害、疾病和長期環境變遷的適應力。
八、事先計畫
從收集種子到植樹,必須使用適當的、最好是當地的基礎設施和種子供應鏈。
在復育計畫開始之前,就應當事先決定種子或樹木的來源、種子庫和繁殖作業所需的設施及各項協議。
此外,提供與收集種子、清潔和儲存設備及作業相關的教育訓練非常重要,並且要與當地居民合作,因為他們具備辨識和定位目標樹種的珍貴勞力資源和專業知識。
九、做中學
在開始復育計畫前,應先諮詢現有的科學和地方知識,來協助樹種選擇等決策。在大規模技術應用前,建議先進行小規模試驗,以確保使用了正確樹種,並事先確認樹種的有效性。
此外,應定期監測各項關鍵成功指標,例如瀕危物種的復育,以監控生態系統復育狀況,讓專案經理能做出相應的調整。
十、確保經濟來源
為了確保造林計畫的永續性,必須創造各種收入來源,使不同面向的利害關係人皆能受益。這些經濟來源包括:
1. 碳權:一種允許國家或組織排放一定數量二氧化碳的許可憑證,若未使用,則可與需求方進行買賣交易。
2. 符合永續生產概念的林木產品。
3. 生態旅遊:一種盈利的地方收入來源,可直接賦予生物多樣性價值,並從中獲得經濟效益。
文章出處:https://e-info.org.tw/node/229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