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懷孕大鼠肺部的微小塑膠顆粒會迅速進入胎兒的心臟、腦部和其他器官。這是首次在活體哺乳動物身上觀察到這個現象,顯示胎盤擋不住塑膠微粒,而且暴露於塑膠微粒的大鼠胚胎在妊娠末期體重明顯減輕。
微塑膠無孔不入 遍布大鼠母體及胚胎組織
去年12月有研究在人類胎盤中發現塑膠微粒。科學家說,這是一個非常需要關注的問題。過去針對分娩後捐贈之人類胎盤進行的的實驗室研究也發現,聚苯乙烯微粒可以穿過胎盤屏障。
從喜馬拉雅山頂到海洋最深處,塑膠污染已經遍及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人們已知透過進食和飲水會吃下微塑膠,甚至吸入肺部。
人體中的微塑膠對健康的影響尚不清楚。但是科學家表示這是迫切有待釐清的問題,尤其是對發育中的胎兒和嬰兒,因為塑膠會攜帶某些可能影響健康的化學物質。
最新大鼠研究的主持人、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史塔普頓(Phoebe Stapleton)教授說:「我們所檢查的每個地方都能發現奈米塑膠顆粒,包括母體組織、胎盤和胚胎組織中。胚胎的心臟、腦、肺臟、肝臟和腎臟中都有。」
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 TCD)學者柏蘭(John Boland)則認為應留意不要過度解釋研究結果:「此研究所使用的奈米顆粒形狀接近球形,而真正的微塑膠是不規則的薄片狀。形狀很重要,因為它決定了粒子如何與環境相互作用。」
柏蘭等人去年10月發表的研究顯示,用塑膠奶瓶餵配方奶的嬰兒每天吞下數百萬個塑膠微粒。
大鼠胚胎重量明顯減輕 疑因微塑膠導致母體營養輸送減少
這項大鼠研究發表在毒理學知名國際期刊《顆粒與纖維毒理學》(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塑膠奈米微粒放置在動物的氣管。史塔普頓說,實驗使用的粒子數量相當於人類母親一天要暴露的塑膠微粒數量的60%,但也有學者認為這個估計值太高。
史塔普頓說,研究使用20奈米大小的微粒,成分是聚苯乙烯,聚苯乙烯是環境中最常發現的塑膠前五名。研究人員用螢光化學物質標記這些微粒以利辨識。
另一項實驗顯示,母親暴露於塑膠微粒後約90分鐘,奈米顆粒便穿過胎盤。暴露後24小時,胚胎重量平均比對照組降低了7%,胎盤重量降低了8%。將塑膠微粒換成而氧化鈦也能觀察到體重減輕。
史塔普頓說:「我們的理論是,母親的血管系統發生了某些變化,使血流減少,導致營養物質和氧氣的輸送減少。」
研究下一步 觀察長時間吸入微塑膠是否滯留於胎盤
史塔普頓也表示說需要做更多的研究:「這項研究回答了一些問題,但提出更多其他問題。現在我們知道這些顆粒能夠進入胎盤,但是不知道是否會滯留在胎盤中,或是身體能否將它們隔離,使之不會產生其他毒性。」
研究人員的下一步是將大鼠放置在「吸入室」中,在此將顆粒透過呼吸吸入肺部,而不是將顆粒放置在氣管中。這可以研究慢性的暴露,也就是長時期內給予低劑量,而不是一次給予高劑量。
過去大鼠研究顯示,銀和碳奈米粒子會從母親傳給胎兒,損害健康。人體研究中,吸入的金奈米粒子可以在血液和尿液中發現,並且在三個月後仍然存在。
文章出處:https://e-info.org.tw/node/2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