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襲產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指定的特殊場域。這些地方若不是擁有其無可取代的生態系,就是替獨特的瀕危生物提供重要棲地。然而,正因為其環境的特殊,在全球氣候變遷日益明顯的情況下,它們也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自2014年開始,每三年發布一次《世界襲產展望》(World Heritage Outlook)報告,目前看來,這些自然資產的狀況並不樂觀。過去,外來種入侵與觀光旅遊破壞,是自然襲產遭破壞的前兩大主因,不過去年(2020年)12月發布的報告中,氣候變遷的威脅卻超越了外來入侵種,成為破壞自然襲產的元兇。
《世界襲產展望(第三版)》中,IUCN揭露全球252處世界自然襲產的狀況,現階段氣候變遷已對其中33%(83處)造成高度或是非常高度的威脅,相較於2014年第一版發布時的15%、2017年第二版發布的26%,呈現著穩定上升的危險趨勢;而2017年之後,有24處襲產的狀況發生改變,其中只有8處是好轉,其他16處狀況皆惡化,顯見問題的嚴重性。
報告中將這些自然遺產的狀態分為四個等級,由好至壞分別為:「良好」、「良好但是有疑慮」、「重大疑慮」及「危急」,雖然前兩者所佔的比例高過60%,後兩者仍有93處。
冰川融雪量大增 尼泊爾薩嘉瑪莎國家公園替冰蝕湖「抽水」
尼泊爾的薩嘉瑪莎國家公園(Sagarmatha National Park)擁有全世界最高峰聖母峰,其境內超過50%的面積都是覆蓋著冰雪的高山。然而,因為全球暖化的結果,此地敏感的生態系正以高於全球其他地方的速度升溫。
在過去的20年內,喜馬拉雅與天山地區將近67%的冰川都在迅速內縮,著名的根戈德里冰川(Gangotri)在2010年前,每年倒退的幅度更是多達30公尺,以往白色的山頭,正逐漸裸露出岩石表面。
其中最嚴重的影響是,瞬間的大量融雪除了造成嚴重的水災,後續水源不足的問題也會逐漸浮現。未來喜馬拉雅山可能會失去提供下游數十億人的「水塔」功能,甚至可能導致搶水的紛爭。
為了避免災害,當局與外界合作,以人工方式干預未來可能造成洪災的卓羅爾巴冰蝕湖(Tsho Rolpa)。除了以抽水方式讓湖面下降三公尺之外,也在附近可能因冰磧物決堤而受影響的村落建置預警系統。不過由於融雪仍持續增加,未來如果要完全杜絕問題,仍需繼續抽水。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也預期受到氣候變遷衝擊
2002年,文化部首次提出台灣世界遺(襲)產潛力點的概念。其中位於中央山脈西側雪山山脈帶北段的棲蘭山檜木林,中海拔地區的亞熱帶霧林帶仍留存有冰河時期動植物的痕跡,同時因境內擁有全台高達30%的特有種動植物,具備豐富的生態資源,而具備成為世界遺產的潛力。
2014年林務局進行潛力評估時,就已經將氣候變遷對蘭陽平原可能造成的影響納入考量,並針對國外多個類似地點進行考察,並得出「氣候變遷可能會造成雨量增加」的推測。如此一來,很可能會因為濕度改變,影響原本的環境。
在台灣目前暫定之世界遺(襲)產潛力點尚未獲得國際的認可前,如何持續保存獨特的動植物生態,並在氣候變遷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下進行積極的調適作法,仍是亟待面對的一大難題。
新聞出處:https://e-info.org.tw/node/2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