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戶外活動盛行,如露營、登山和健行等,都是親近大自然的好方法,不過同時也延伸出許多環境污染問題,而台灣早在15年前,便開始推動「無痕山林運動」,希望民眾在從事山林活動時,減少對大自然的衝擊。未來編整理出關於無痕山林的7大準則,以及淨山時的注意事項,讓大家只留下足跡,不留垃圾!
什麼是無痕山林
台灣的無痕山林運動,源自於美國無痕旅遊的概念(Leave No Trace, LNT)。
70年代開始,美國相關單位注意到,高度成長的戶外休閒活動,已經開始對環境和人文資源造成破壞,與其使用硬性的法令規範,不如教導遊客正確觀念,鼓勵從實對環境低衝擊性的活動,於是低衝擊健行、正確露營方式等觀念開始成形、被推廣。
到了80年代,美國各級政府的土地管理單位、環境教育學者、保育團體和社會大眾,開始合作提出無痕旅遊的概念,傳遞大眾正確對待大自然的正確觀念和技巧。
台灣無痕山林發展
民國94年,位在新竹縣的喀羅國家步道,遍佈了遊客隨意丟棄的垃圾,嚴重污染環境,當時新聞一出,引起了社會大著的關注和討論,林務局因此展開步道環境優化的工作。
隔年在林務局舉辦的全國步道環境優化研討會中,Leave No Trace的議題,受到各部門廣泛的迴響,並透過網路票選定名為「無痕山林運動」,希望能藉由產、官、學的參與和努力優化步道,減少對山林的環境衝擊。
台灣是全球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不只海拔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超過250座,中低海拔低區也是山木林立,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別因為不當踐踏,而破壞這些美麗風景,或是讓遺留的垃圾,污染動植物的棲息地,遵守無痕山林的準則,才可以讓環境永續發展。
無痕山林7大準則
無痕山林的7大準則,從出發前的規劃和準備、登山時的注意事項到和其他遊客的互相尊重,都有詳細的介紹,透過以下7點,可以更加了解無痕山林的理念:
1.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
登山計畫
出發前評估自身的體力和經驗,選擇適合的路線和行程,也要研究選擇路線的步道距離和狀況、出發時的天氣變化。
衣物和裝備準備
選擇吸濕排汗的衣物,依照行程選擇適合的鞋款,並評估是否需要護膝、登山杖;山區天氣多變,需備齊防雨、禦寒物品;指南針取代沿途留下的人為痕跡,並攜帶可以對外定位和聯絡的手機,緊急情況發生時,可對外求救。
食物準備
事前自備容器,到傳統市場採買食材,從源頭減少包裝,分裝食物時,也以最少的包裝、不產生廚餘為原則,才能減少所製造的垃圾量,並自帶飲用水取代瓶裝水。
隊伍組成和風險評估
登山活動以小隊伍為佳,可以降低音量及對生態的影響,需有專業的嚮導和領隊,或是熟悉環境的專家帶領,若是大型隊伍,則需要有足夠的指導員,並以小隊活動、分散露營區域;平時維持好體能狀況,並具備自救和緊急應變的能力。
2.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
行走時注意事項
在既有的步道、露營區活動及休息,避免行走在步道邊緣,造成步道面積加寬;如果沒有步道,則以岩石、碎石地等堅硬的地面行走,降低對植被和地表的傷害,隊伍也需要分散行走,避免新的路徑行程。
露營時注意事項
使用現有的營地,不增加露營區以外新的裸露區域,將休息區域和煮食區分開,避免野生動物攻擊,搭營時也不破壞周圍樹木、釘釘子;若是沒有現有營地,尋找大面積的岩石、碎石等較堅固區域,避開較脆弱的植被生長、動物活動區域,離開時也需要將搭建的營地恢復原貌。
3.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
垃圾處理
將帶上山的垃圾全部帶走,並在離開前多次確認營地和行經路線,是否遺留垃圾和廚餘;不使用任何清潔用品,避免油污或化學成分污染環境;回程時沿路若看到垃圾,可以順手撿拾起來,一同帶下山丟棄。
排遺處理
遠離水源地和營地,以小鏟子挖取15-20公分的洞,掩埋前利用樹枝將排泄物和部分土壤混合,再掩埋恢復原貌,使用後的衛生紙記得帶走。
4.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
保留自然遺蹟
保留造訪區域原本的風貌,留下沿途所看到的樹木化石、石頭、羽毛和古物等,讓其他人也能欣賞其美景。
不擾亂現有景物
以拍照取代隨意採摘花草植物,也不要隨意將外來動植物放生;協助通報步道管理員需要特別注意或處理的區域。
5.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
爐火取代生火
快速方便不受氣候影響,也不容易留下炭火痕跡或燻黑的石頭。
緊急生火需求
若有急需生火的情況,重複使用有人使用過的生火地點。
事後清理
離開前確保火已經完全熄滅,將燒完的物品帶走,並恢復原狀。
6.尊重野生動植物
保持距離觀賞
和野生動物保持適當距離,不追趕、捕抓或以閃光燈拍攝,以望遠鏡或相機觀察,避免驚擾牠們,人數較多的隊伍,也盡量分成小組,減少對環境和動物的影響。
不隨意餵食
不隨意餵食野生動物食物,不只會影響牠們的飲食習慣,也可能危害牠們的健康;將食物妥善保存,避免野生動物前來覓食。
注意危險或有毒的動植物
降低晚上健行的機率,避免大型野生動物或夜行性動物攻擊;不隨意採集不熟悉的植物食用,避免中毒也破壞自然景觀。
7.考量其他的使用者
尊重他人
尊重其他山友、保持禮貌,共同享受山林的美好,並禮讓上坡者先行,先閉到下坡側等待。
降低對他人的影響
不佔用步道,休息或紮營時遠離步道和其他山友;尊重當地風俗文化、不隨意闖入私人土地;輕聲細語、降低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音量,也需避免使用太亮的燈影響他人。
淨山注意事項
林務局推動無痕山林已行之有年,不過還是難以根除山林間的垃圾問題,因此除了常見的淨灘外,也有不少團體或個人,自發性發起淨山活動,藉由清除垃圾的過程中,培養起正確的登山環境素養,才能從根本解決垃圾污染,達到永續山林的目的。
事前準備
雖然淨山不像登山,以登頂和速度為目標,不過事前的預設路徑、體力評估和天氣狀況,都需要做好功課,以安全性、量力而為優先,才不會發生危險。
準備工具
準備數個家中的舊塑膠袋裝垃圾、鐵夾和工作手套,也可以另外準備吊環,方便掛於背包外,就不必在淨山過程中一路用手提,方便應對緊急狀況。
淨山過程
撿拾無法自然分解的人為廢棄物,如菸蒂、塑膠袋、衛生紙、寶特瓶等;而淨山的行進速度較緩慢,需要多預留時間下山。
事後分類
清理下山的垃圾,依照規定進行分類、統計,有助於未來登山宣導,改變登山行為和登山裝備的參考。
淨山活動治標不止本,山林間的垃圾是人為造成的,若是能從源頭控制,減少帶上山的物品、減少食物個別包裝,就能有效減少廢棄物產生,而每位上山的遊客、山友都能遵守無痕山林的7大準則,自己的垃圾自己帶走,並秉著愛護環境的心,我們就能繼續擁有這片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