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下蘊含重大機遇 低碳環保引領新能源產業發展

原標題:「雙碳」目標下蘊含重大機遇 低碳環保引領新能源產業發展 來源:信息時報

□文/信息時報記者 張柳靜 圖/受訪者提供

今年以來,碳達峰、碳中和成為高頻熱詞。從陸續公佈的碳達峰、碳中和(下稱「雙碳」)有關意見和行業、區域規劃來看,節能減排將成為「雙碳」目標下的重要賽道,光伏、風電、核電等新能源市場也將藉此打開更廣闊空間。不過,對相關企業而言,如何抓住「雙碳」目標所帶來的科技創新和產業機遇,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賽道,也是一個新挑戰。

新能源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碳達峰、碳中和成為2021年熱議話題之一。記者採訪中獲悉,在「雙碳」目標下,作為碳減排主力的能源企業也迎來了發展新機遇。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向信息時報記者表示,未來的「能源生產-能源傳輸-能源利用」的能源新鐵三角一定是圍繞「新能源發電-特高壓送電-新能源電動車(能源儲存)」這三個龐大的新興產業而展開。

「目前,我國的光伏發電、風電等多個新能源發電產業鏈、供應鏈都比較完善,也不存在『卡脖子』問題,光照資源和風力資源也得天獨厚、發展潛力巨大。」祁海珅說。

「能源領域的減排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要途徑,因此給光伏、風電、核電等新能源發電行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按照計劃,到2030年,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00吉瓦(1吉瓦=100萬千瓦時)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光伏和風電每年安裝容量將超過120吉瓦,帶動行業的產值將超過1000億元。」弘達光伏創始人劉繼茂說道。

廣東省碳普惠創新發展中心主任聶兵也向記者表示,「雙碳」目標下,各行各業都會迎來新機遇,其中新能源領域將會迎來重大利好,包括風電、光伏、地熱、潮汐,甚至核電等或將藉此打開更廣闊空間。另外,新材料、智能化的生產製造、全供應鏈的探測評估和管理等多方面都蘊含著巨大的機遇。最重要的是,要進行多方協作。

「未來,傳統的高排放高能耗企業或將會被淘汰,而新能源新技術企業則開始崛起。」研究環境資源政策與法律的專家劉佳奇向記者提到,對於能源企業來說,這既是現實的挑戰,更是未來的投資新機遇,「尤其是對於大型能源企業而言,必須做好提前布局和謀划,主動適應能源結構調整的時代需要,從新能源開發、新技術研發應用、能源服務等方面入手,儘快實現產業結構的低碳轉型升級。」

行業龍頭企業正加速布局

「雙碳」目標下,新能源商機浮現,目前有不少行業相關的龍頭企業已經在加速布局。比如在氫能領域,記者獲悉,作為我國氯鹼行業的龍頭企業,鴻達興業2016年就成立了內蒙古氫能源及新能源研究院,致力於開拓氫氣生產、存儲和市場方面的研究、開發及應用,以及氫液化、加註氫業務的研發和經營。2019年,鴻達興業建成內蒙古地區第一座商業運營的加氫站。2020年4月,鴻達興業率先建成我國首條民用液氫生產線,開創了我國液氫商業化應用的先河;同年11月,鴻達興業開展國內首次液氫長距離運輸試驗,積累了液氫運輸的寶貴數據。

鴻達興業相關負責人向信息時報記者透露:「公司現有1座固定式加氫站,加氫能力1000kg/d;2座移動式加氫站,加氫能力500kg/d。」據悉,鴻達興業未來還將積極探索液氫出口業務、液氫加氫站運營等業務。

據了解,氫能產業鏈長,上游為制氫,中游為運氫、儲氫、加氫站,下游為氫燃料汽車、冶金、電子工業等。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到2030年,我國氫氣需求量將達到3500萬噸。

除了鴻達興業外,吉電股份、衛星石化、東方電氣等多家上市公司都在加速布局氫能領域。

此外,深耕綠色動力電池的天能集團也在密集發力,將氫能源全面納入戰略業務板塊。據悉,天能集團2021年還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天能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同時,天能集團圍繞「上下游產業鏈」深入探索,開展合作,先後與20餘家氫料電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形成戰略合作,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旨在做大做強。

企業轉型升級面臨的挑戰

目前,我國傳統能源佔比較大,若想實現「雙碳」目標,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面對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的需求,企業在迎來發展新機遇的同時,又將如何積極應對挑戰?

以氫能行業為例,鴻達興業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氫能源行業企業應當加大液化設備、儲存設備、加氫設備等技術突破,這是打破「卡脖子」技術關鍵所在。「應提高企業與企業間、企業與政府間合作,加大對氫能的認知和產業規劃,早日將氫能歸類能源範疇。」上述人士提到,還要加大先進技術的引入和國產化研發力度,防範產業無序競爭的風險。另外,應藉助互聯網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在發達地區開展規模化的先試先行項目,積累數據,以點帶面,推動氫能源產業化發展。

「目前,加氫站的投資成本是普通加油站的5倍以上,如何促進加氫站投資成本降低,也是當務之急。」祁海珅向記者表示,除了制氫成本問題,氫氣運輸和儲存也存在一些問題,氫氣管道基礎設施幾為空白,氫氣液化儲存技術有待提高。

祁海珅還進一步表示,「卡脖子」問題主要出現在中游環節的儲氫、運氫和加氫上,加氫站和下游的應用端體量小和數量少,匹配不均衡,造成氫能供需體系不完善。「這是目前存在的不足之處,但更是氫能產業發展的大好機遇。」

光伏行業方面也有類似挑戰。劉繼茂告訴記者,隨著光伏、風電成本下降,國家難以再出台補貼政策,所以雖然有「雙碳」指標,但還是要依賴行業降本增效。近年來,風電價格下降近40%,每千瓦時成本己低於光伏。而光伏行業內卷嚴重,矽片龍頭企業控制行業利潤,光伏組件的價格上升了30%以上,投資商、安裝商舉步維艱。「『雙碳』目標下,新能源領域迎來重大機遇,但也需要堅持降本增效的主旋律,產業鏈上下協同合作,才能把行業做大做強。」

業內聲音

走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雙碳」目標下,企業迎來機遇和挑戰。其中主要的挑戰在於,需要不斷地進行科技創新來提高單位產能和效率,走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表示,能源產業尤其是電力能源產業已經從早期的生產時代來到現在的轉型服務時代,從單一能源時代來到綜合能源時代,更多電力企業無不把自己定位為綜合能源服務商。「綜合能源服務」伴隨著新技術、新商業模式不斷進步而不斷創新發展。如今,在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基礎上,「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等多種解決方案都在積極拓展和實踐,也會給企業帶來更多溢價收入。

對於未來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廣東省碳普惠創新發展中心主任聶兵則有這樣的展望:首先是能源結構會發生變化,日常生產和生活用電可能都要來自於新能源,因此很多業態會發生改變;其次,能源利用效率會得到提升,比如通過減碳、脫碳、固碳的技術創新,全員參與節能減排、重點排放行業要出台碳排放的基準、發揮物聯網大數據的優勢等。

「對於企業而言,一方面,企業可以在做好主營業務之上,再去探尋新賽道及挖掘延伸價值;另一方面,如果企業要轉向全新的賽道,如做碳資產評估、碳金融等,則要不斷夯實基礎、提升能力,以及要有雄厚的資金支持。」聶兵說。

臺中市政府低碳城市推動辦公室

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三段99號臺中市政府惠中樓九樓 | 服務電話:0422289111#10963 | 服務信箱 | 網站總瀏覽人次: 1844728